top of page

2025年4月14日

实验室团队在《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traumatology》发表了论文

中国丧亲群体面临专业心理资源匮乏,且文化因素(如心理服务污名化)阻碍求助。基于互联网的干预可突破时空限制,为经历长期哀伤的群体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但其可接受性和可行性尚不明确。因此,实验室负责人唐苏勤副教授带领实验室在读研究生金文啸及往届成员彭闻捷撰写文章“Acceptability and feasibility of an internet-based intervention for bereaved Chinese with prolonged grief: a mixed methods study”并在2025年4月14日发表于《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traumatology》期刊。本研究旨在评估基于双过程模型开发的微信小程序干预“疗愈哀伤”在中国延长哀伤群体中的可接受性、可行性及潜在效果。结果表明该微信小程序的干预具有较高的可接受性和可行性,建议后续开展随机对照试验验证其有效性。

实验室团队在《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traumatology》发表了论文

2025年4月3日

实验室团队在《Therapeutic Advances in Psychopharmacology》发表了论文

因COVID-19丧亲的人群可能面临心理健康挑战和创伤后成长机会。韧性作为一种内在特质或能力,可能保护丧亲者免于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并促进成长。双过程模型(DPM)是理解丧亲后适应的重要框架。然而,目前尚不清楚韧性是否有助于COVID-19丧亲者的适应过程,以及双过程应对在韧性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中是否起中介作用。因此,实验室负责人唐苏勤副教授带领实验室往届成员吴丽萍及在读研究生陈思颖撰写文章“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lience and mental health among COVID-19 bereaved people: the mediating role of dual process coping”并在2025年4月3日发表于《Therapeutic Advances in Psychopharmacology》期刊。本研究旨在探讨COVID-19丧亲者的韧性与其延长哀伤、创伤后应激、焦虑、抑郁症状及创伤后成长之间的关系,并检验双过程应对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对于COVID-19丧亲者,恢复导向应对和振荡在韧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发挥保护性和促进性作用。这提示专业人员应关注丧亲者的韧性水平及双过程应对策略,以提供针对性支持。

实验室团队在《Therapeutic Advances in Psychopharmacology》发表了论文

2025年3月29日

实验室团队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研究团队合作在《Clinical Psychology & Psychotherapy》发表了论文

围产期丧失对女性心理健康具有深远影响,然而,这种哀伤常因文化或社会因素被忽视,加剧了女性的心理负担。现有的围产期哀伤量表简版(SVPGS)虽在全球广泛应用,但在中国人群中的心理测量特性尚未得到完全验证。基于此,实验室负责人唐苏勤副教授带领实验室研究生李斯妮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研究团队合作撰写文章“Validation and Refinement of the Short Version of Perinatal Grief Scale in Chinese Women Who Experience Perianal Loss: A Psychometric Study”于2025年3月29日在《Clinical Psychology & Psychotherapy》上发表。本研究旨在通过验证并优化SVPGS在中国大陆经历围产期丧失女性中的心理测量特性,提升其适用性。结果表明,优化后的15项SVPGS是评估中国大陆女性围产期哀伤的简明、可靠且有效的工具。未来需进一步验证其在不同文化和人群中的普适性,以支持临床干预和跨文化研究。

实验室团队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研究团队合作在《Clinical Psychology & Psychotherapy》发表了论文

2024年12月6日

实验室团队与北京大学研究员符仲芳在《心理科学进展》中合作发表了文章

网络化心理干预作为一种新兴的干预方式,近年来逐渐应用于丧亲人群,但其疗效仍有待深入研究。因此,2024年12月,实验室负责人唐苏勤副教授带领实验室往届成员彭闻捷、余茵琪与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研究员符仲芳合作撰写文章“丧亲人群网络化心理干预效果的系统综述与元分析”在《心理科学进展》期刊上发表。本研究通过系统综述和元分析梳理了丧亲人群网络化心理干预研究,考察了网络化心理干预对丧亲人群心理健康的改善效果及其调节变量,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实验室团队与北京大学研究员符仲芳在《心理科学进展》中合作发表了文章

2024年10月22日

实验室团队与荷兰丧亲研究团队合作在《Clinical Psychology & Psychotherapy》新发表了论文

以往研究表明,创伤性哀伤量表-自评增补版(TGI-SR+)是评估不同国家ICD-11和DSM-5-TR延长哀伤症状的可靠工具。然而,TGI-SR+尚未被翻译成中文以及得到验证。因此,2024年10月,实验室负责人唐苏勤副教授带领实验室往届成员陈志威与荷兰丧亲研究团队合作撰写文章“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Traumatic Grief Inventory-Self Report Plus (TGI-SR+) in Chinese Bereaved People”在《Clinical Psychology & Psychotherapy》期刊上发表。本研究旨在评估中文版TGI-SR+的心理测量特性。结果表明 TGI-SR+ 在不同的丧亲人群和文化背景下具有可接受的心理测量特性,这个发现为中国的哀伤研究人员和一线心理健康工作者提供了一种 PGD 的快速筛查工具。

实验室团队与荷兰丧亲研究团队合作在《Clinical Psychology & Psychotherapy》新发表了论文

2024年9月6日

实验室团队与深圳市康宁医院团队在《四川精神卫生》中合作发表了文章

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欺凌受害是青少年出现NSSI行为的危险因素,既往研究显示,欺凌受害与青少年NSSI行为与抑郁情绪密切相关,但欺凌受害与NSSI行为功能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明确,因此探索欺凌受害与NSSI行为功能的关系及作用机制对预防NSSI行为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2024年9月,实验室团队与深圳市康宁医院团队合作发表文章“青少年单双相抑郁患者欺凌受害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功能的关系:孤独感的作用路径”,研究成果在《四川精神卫生》杂志发表。本研究旨在探讨欺凌受害与青少年单双相抑郁患者NSSI行为功能的关系,以期为对青少年单双相抑郁患者NSSI行为的干预提供参考。

实验室团队与深圳市康宁医院团队在《四川精神卫生》中合作发表了文章

2024年3月21日

唐苏勤副教授与哀伤咨询师刘新宪参与撰写的书籍《The Routledg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Drug-Related Death Bereavement》出版

2024年3月,实验室负责人唐苏勤副教授与哀伤咨询师刘新宪参与撰写的书籍《The Routledg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Drug-Related Death Bereavement》出版。唐苏勤副教授与哀伤咨询师刘新宪负责撰写该书第十四章“Dealing with bereavement following a drug-related death in China”。
《The Routledg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Drug-Related Death Bereavement》全面概述了毒品相关死亡的丧亲,以增进人们的了解并帮助指导科学研究。书中的章节涵盖了毒品相关死亡(DRD)在个人、家庭、文化和社会层面的影响,主题包括与毒品相关丧亲后的家庭合作和为其提供社会支持、了解个人的哀伤过程、毒品政策以及文化背景的重要性。本书还阐述了研究 DRD 的方法问题。这本手册将加深人们对 DRD 丧亲的理解,并有助于为 DRD 丧亲者以及为他们提供专业和个人支持的人员提供帮助。
“Dealing with bereavement following a drug-related death in China”主要探讨,在中国,毒品相关死亡(DRDs)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和心理挑战,由于社会污名和内外压力,许多DRD丧亲者不仅承受着沉重的情感负担,还可能因为缺乏适当的葬礼或仪式而面临更高的精神健康风险。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本章深入分析了中国DRD丧亲者的独特经历,并介绍了一种创新的丧亲干预方法——“在一起计划”(BTP)。这一计划在2020年武汉COVID-19疫情期间首次实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BTP结合了双重过程模型框架,并融入了适应中国文化和背景的新策略,成为中国首个基于实证的有效丧亲干预措施。我们相信,BTP不仅为DRD丧亲者提供了急需的社会支持和心理服务,也为未来类似情况下的干预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指导。

唐苏勤副教授与哀伤咨询师刘新宪参与撰写的书籍《The Routledg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Drug-Related Death Bereavement》出版

2024年3月20日

实验室团队在​《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traumatology 》 新发表了论文

在中国,目前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务还未能充分满足那些经历延长哀伤障碍(PGD)的丧亲者的需求。借助互联网进行的哀伤干预措施,可能是弥补这一缺口的有效途径,然而,在中国,这类项目还没有被开发或进行评估。2024年3月,实验室团队在这方面取得新进展,实验室负责人唐苏勤副教授带领实验室往届成员彭闻捷、钱学滢和陈昱霖撰写文章“Healing grief – an online self-help intervention programme for bereaved Chinese with prolonged grief: 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在《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traumatology 》期刊上发表。本研究旨在评估一项新开发的在线自助干预措施在中国丧亲者中针对延长哀伤症状的有效性、接受度以及实施的可行性,并探讨该干预措施如何助力改善相关症状。这种干预有望在缩小中国丧亲心理服务供需差距方面扮演关键角色。

实验室团队在​《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traumatology 》 新发表了论文

2023年9月7日

唐苏勤副教授与东南大学陈楚倩博士在《Psychological Trauma: Theory, Research, Practice, and Policy》合作发表了文章

网络分析显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结构可能因创伤事件和幸存者类型而异,然而,因COVID-19 丧亲而引发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结构仍然未知。2023年9月,实验室负责人唐苏勤副教授和东南大学陈楚倩博士在这方面取得新进展,实验室成员吴丽萍参与学习,合作发表了文章“A Network Analysis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Symptoms and Quality of Relationship With Deceased in COVID-19 Bereaved Adults” ,研究成果在《Psychological Trauma: Theory, Research, Practice, and Policy》杂志在线发表。这项研究通过剖析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的网络结构,不仅深化了我们对COVID-19疫情中丧亲者PTSD的认识,而且有助于我们区分丧亲者与逝者关系质量与其PTSD症状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对于制定更为精准的心理干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唐苏勤副教授与东南大学陈楚倩博士在《Psychological Trauma: Theory, Research, Practice, and Policy》合作发表了文章

2023年2月21日

唐苏勤博士与香港中文大学陈孟彤助理教授、香港理工大学陈高凌教授在《Child Abuse & Neglect》合作发表了文章

2023年2月,实验室负责人唐苏勤博士与香港中文大学陈孟彤助理教授、香港理工大学陈高凌教授合作发表了文章,“Aggressive parenting behavior among grandparents providing childcare for grandchildren: A case study of Shenzhen, China”,研究成果在《Child Abuse & Neglect》在线发表

唐苏勤博士与香港中文大学陈孟彤助理教授、香港理工大学陈高凌教授在《Child Abuse & Neglect》合作发表了文章

2022年8月22日

唐苏勤博士与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唐信峰博士在《Frontiers in Psychology》合作发表了文章

2022年8月,实验室负责人唐苏勤博士与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唐信峰博士合作发表了文章 “Prevalence of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and symptoms among Chinese childre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研究成果在《Frontiers in Psychology》杂志在线发表。

唐苏勤博士与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唐信峰博士在《Frontiers in Psychology》合作发表了文章

2022年7月25日

唐苏勤博士与实验室团队成员范旖旎、曾桢在《社区心理学研究》发表文章

2022年7月,实验室负责人唐苏勤博士带领实验室团队本科生成员范旖旎、曾桢在《社区心理学研究》发表了论文,题为“新冠肺炎疫情丧亲者的求助行为及影响因素” 。

唐苏勤博士与实验室团队成员范旖旎、曾桢在《社区心理学研究》发表文章

2022年6月7日

唐苏勤博士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侯力琪博士在《Nursing&Health Sciences》合作发表了文章

2022年6月,实验室负责人唐苏勤博士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侯力琪博士合作发表了文章 “The loss and return of self: An interpretative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of coping and recovery from chronic hepatitis B in China”,研究成果在《Nursing&Health Sciences》杂志在线发表。

唐苏勤博士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侯力琪博士在《Nursing&Health Sciences》合作发表了文章

2022年3月15日

唐苏勤博士在《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合作发表了论文

2022年3月,实验室负责人唐苏勤博士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丁如一博士、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倪仕光教授合作发表了文章“Relations between parental response to children's negative emotions and suicidal ideation in chinese adolescents: Internalizing problems, emotion regulation, and perceived relationship quality with parents as mediators
”,研究成果在《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杂志在线发表。

唐苏勤博士在《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合作发表了论文

2021年7月21日

唐苏勤博士在​《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traumatology 》新发表了论文

7月,实验室负责人唐苏勤博士和东南大学陈楚倩博士在哀伤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在《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traumatology》杂志在线发表,题为“Profiles of grief, post-traumatic stress, and post-traumatic growth among people bereaved due to COVID-19” 。

唐苏勤博士在​《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traumatology 》新发表了论文

2021年5月31日

实验室团队在​《Journal of Pain and Symptom Management》 新发表了论文

6月,实验室负责人唐苏勤博士带领实验室团队本科生成员余怡、陈茜欣、樊美龙在《Journal of Pain and Symptom Mai inagement 》发表了论文,题为“Correlates of Mental Health after COVID-19 Bereavement in Mainland China” 。

实验室团队在​《Journal of Pain and Symptom Management》 新发表了论文

2021年3月10日

实验室成员彭闻捷在《心理与生活》发表文章

3月,实验室本科生成员彭闻捷在唐苏勤博士的指导下,发表了科普文《寻找夜晚中的银河:网络中的丧亲者》,该文于《心理与生活》期刊在线发表。("原文刊载于《心理与健康》2021年第3期)

实验室成员彭闻捷在《心理与生活》发表文章

2021年2月10日

唐苏勤博士在《​Globalization and Health》新发表了论文

2月,实验室负责人唐苏勤博士在延长哀伤障碍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在《Globalization and Health》杂志在线发表,题为“Who suffered most after deaths due to COVID-lo19?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prolonged grief disorder in COVID-19 related bereaved adults” 。

唐苏勤博士在《​Globalization and Health》新发表了论文

2021年1月14日

唐苏勤博士在《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新发表了论文

1月,实验室负责人唐苏勤博士与上海交通大学项密博士、澳门大学项玉涛教授、香港理工大学Teris Cheung等学者合作发表了文章“Mental health and its correlates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during COVID-19 school closure: The importance of parent-child discussion”,研究成果在《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杂志在线发表。

唐苏勤博士在《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新发表了论文

2020年1月31日

唐苏勤博士在《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发表了论文

2020年2月,实验室负责人唐苏勤博士与中国人民大学唐信峰博士、华中师范大学任志洪博士、香港大学Daniel Fu Keung Wong博士合作发表了文章“ Psychosocial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adolescents in secondary schools in mainland Chin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研究成果在《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杂志在线发表。

唐苏勤博士在《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发表了论文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