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实验室团队与北京大学研究员符仲芳在《心理科学进展》中合作发表了文章

2024年12月6日

获取原文:

网络化心理干预作为一种新兴的干预方式,近年来逐渐应用于丧亲人群,但其疗效仍有待深入研究。因此,2024年12月,实验室负责人唐苏勤副教授带领实验室往届成员彭闻捷、余茵琪与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研究员符仲芳合作撰写文章“丧亲人群网络化心理干预效果的系统综述与元分析”在《心理科学进展》期刊上发表。本研究通过系统综述和元分析梳理了丧亲人群网络化心理干预研究,考察了网络化心理干预对丧亲人群心理健康的改善效果及其调节变量,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摘要

网络化心理干预近年来逐渐应用于改善丧亲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 系统考察其干预效果及其调节因素有助于指导临床实践。这项研究通过文献检索与筛选, 选取了47个丧亲人群网络化心理干预研究, 其中19项随机对照试验满足了元分析标准(N = 1222), 元分析共包括68个效应值。结果发现, 干预对总体心理健康的效应达到显著的中等水平(g = 0.54; 95% CI = [0.39, 0.70]); 具体而言, 干预对病理性哀伤(g = 0.56; 95% CI = [0.39, 0.74])、抑郁(g = 0.51; 95% CI = [0.36, 0.67])和创伤后应激(g = 0.63; 95% CI = [0.45, 0.81])症状的改善都达到显著的中等效果。在改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方面, 未使用意义建构、干预次数大于或等于10次和给予治疗反馈的网络化心理干预效果更好, 干预频率为一周多于一次的干预效果要好于一周一次。但是, 理论取向、干预过程中是否包含暴露练习、认知重构和行为激活的干预策略、是否设置提醒以及脱落率的高低均不存在调节作用。本研究说明网络化心理干预对改善丧亲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效果较为理想, 并且在不同条件下网络化心理干预具有不同的效果。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