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知识

“ 你好吗?”
在电影《情书》的结尾,渡边博子站在寒冷的雪地中,终于对着山谷喊出了这句问候。
这部1995年的电影,第一次看时,我也觉得不过是狗血的“替身文学”;但在今年的重映后,却发现电影主题或许是遗憾与和解,围绕两位女性应对同一个重要他人的失去展开。
哀伤的面貌总是多样的。在心理学的视角下,我们可以试着理解:失去重要他人之后,人们可能经历怎样的心理反应?什么样的哀伤是“太久了”?当哀伤成为障碍,我们又该如何陪伴与回应?
本文将从两位女主角的经历出发,回看这部经典电影里的哀伤轨迹。
哀伤与疗愈实验室
2025-8-29

在东方文化里,死亡常被裹上沉默的纱衣。我们习惯用"走了""离开了"来消解它的沉重,却让成长中的青少年在突如其来的失去面前手足无措。本期文章,我们将介绍一款名为《摆渡奇遇记》的游戏,这是一名选择了唐苏勤老师的创新 短课《临终关怀与哀伤咨询》的学生所做的毕业设计,通过"实习死神"的特别视角,让玩家在互动叙事中自行触碰生命的边界与意义。这或许正是当代死亡教育最需要的突破:不是消除对死亡的恐惧,而是赋予年轻心灵与之对话的能力。
哀伤与疗愈实验室
2025-8-28

死亡,是生命中无法绕开的命题。
然而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它常常被回避、沉默。对于经历丧亲的人来说,这条路无法选择绕行,失落与思念如同浓雾,让人迷茫、甚至迷失方向。
哀伤与疗愈实验室
2025-8-27

“哀伤是爱的一种表现形式,哀伤是一个过程。这些是正常的反应,给自己足够的理解和关怀。哀伤没有终点。”实验室负责人唐苏勤老师受邀参与一档由甜菜主持的“近于正常”播客录制活动。她们在这期播客中通过新书《好好告别:如何疗愈你的哀伤》展开哀伤疗愈这个话题。
哀伤与疗愈实验室
2024-10-26
.png)
在文学影视作品中,生离死别是常见的剧情核心,在现实生活中,亲人离世、宠物死亡、朋友断交则是我们不时就要面对的经历。而当这样的离别发生,我们好像总是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自己的情绪,应对那些悲伤、否认、逃避、掩饰、自责……
10 月10 日就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了,借这个机会,「破产书店」邀请了深圳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唐苏勤,与我们一同聊聊她的新书《好好告别:如何疗愈你的哀伤》,聊聊如何正确认识、接纳丧亲及相似情况下的哀伤,如何克服对哀伤的偏见,允许它存在,又该如何安慰正在经历这种哀伤的自己和朋友,如何重新建立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哀伤与疗愈实验室
2024-10-10

死亡是生命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对儿童进行死亡教育,并不是要剥夺他们的纯真和快乐,而是为了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生命是有限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激励他们珍惜生命的每一刻,活出个人的价值和意义,学会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一切。这篇文章探讨了死亡教育是什么?为什么需要对孩子们进行死亡教育?以及如何以一种温和而贴近孩子心灵的方式开展儿童死亡教育,减少他们对死亡的恐惧和误解,帮助他们建立对生命更深刻的认识。
哀伤与疗愈实验室
2024-06-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