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团队参加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会议
- Grief and Healing Lab
- 7月14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2025年7月12日至13日,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第九届大会暨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会议在甘肃省兰州市西北师范大学隆重召开。本次大会以“推进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新视野、新举措、新发展”为主题,汇聚了国内外临床与咨询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心理治疗师、咨询师、精神科医生、社会工作者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等近2000人,共同探讨心理健康事业的前沿议题与发展路径。
实验室负责人唐苏勤副教授携研究生陈思颖、陈朝霞、张心兰、毛子幸、曾欣,本科生林子艺、李嘉仪、杨子桐、李博阳前往参会。其中唐苏勤副教授主持和参与了“被忽视的哀伤”专题报告会,并受邀参与了“丧亲后适应机制:个体与家庭的视角”专题报告会。同学们也各自在专题报告和分组报告中汇报相关研究进展,全面展现了实验室在丧失及哀伤领域的研究成果。

专题报告:多维视角下的哀伤
实验室负责人唐苏勤副教授于专题报告“丧亲后适应机制:个体与家庭的视角”中作了题为“哀伤反刍思维与丧亲后孤独感的关系:来自横断问卷调查与生态瞬时评估的证据”的报告,揭示了不同类型的哀伤反刍思维对丧亲者的情感孤独和社交孤独存在差异化影响,为临床实践中设计精准化的哀伤干预策略提供了关键依据。


在专题报告“被忽视的哀伤”中,由唐苏勤副教授担任主持人,研究生毛子幸作了题为“自我关怀表达性写作促进分手后适应的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探讨了以自我关怀为中心的表达性写作干预在分手后适应不良群体中的应用,验证了干预方案的有效性和可及性。

在专题报告“哀伤支持与干预”中,研究生曾欣分享了题为“网络化自助干预与自助手册干预效果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成果。报告基于实证数据,论证了网络化干预在效果上的优势,为推广低成本、高可达的哀伤干预模式提供了实践证据。

分组报告:细化机制与干预路径
研究生陈思颖于专题报告“问题行为的机制研讨”中作了题为“思维如何影响睡眠?丧亲个体适应不良哀伤信念的作用”的报告,从认知机制角度探讨了丧亲信念对睡眠质量的影响路径,为提高丧亲个体睡眠质量提供了启发。

研究生张心兰于分组报告“心理测量与评估”中作了题为“日常哀伤反刍思维如何影响血压和心率?基于可穿戴设备的生态瞬时评估初探”的报告,结合可穿戴设备技术,探索了哀伤心理活动对生理指标的即时影响,为未来哀伤监测与干预提供了新思路。

本科生林子艺于分组报告“压力事件的干预”中作了题为“分手后适应模式的类别及其转变”的报告,介绍了分手后适应模式的三种类别,并进一步分析了个体在不同时间点所处类别的变化轨迹,为理解个体情感适应的异质性与动态变化提供了实证依据。

在分组报告“特殊个体的心理特征”中,本科生李嘉仪报告了“表达性写作在改善丧亲者心理健康中的作用及机制”,介绍了表达性写作干预的在丧亲人群中的应用和干预效果与机制,为丧亲干预高效且有效的干预工具提供了相关证据;本科生李博阳分享了“丧亲个体应对灵活性与工作社会适应的关系:躯体化症状的中介作用”,强调针对丧亲个体社会功能的干预,不仅需要从认知层面改变其应对方式,还需要关注于个体内在躯体反应,改善躯体症状。


在分组报告“创伤个体的特征研究”中,研究生陈朝霞作“丧亲个体哀伤症状与躯体症状的网络分析”的报告,基于网络分析方法揭示了丧亲个体哀伤症状群与躯体症状群中的各个症状之间的复杂交互关系,为临床工作者对丧亲个体提供哀伤干预时提供了重要证据;本科生杨子桐汇报了“健康促进行为如何影响丧亲者的创伤后应激症状?双过程应对的调节作用”,介绍了丧亲者的双过程应对方式对其健康促进行为与创伤后应激症状之间影响的调节作用,为健康行为干预提供应对取向视角。


会后掠影:漫步兰州,品味文化
会议之余,实验室师生也领略了兰州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的魅力。在甘肃省博物馆,我们穿越历史长河,从商周青铜器到汉唐丝路文明,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漫步至黄河之滨的中山桥边,我们乘坐古老的羊皮筏子,顺流而下,水花飞溅间切实感受到诗中“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我们还品尝了地道兰州牛肉面、甜胚子奶茶等特色的地方美食。会后,课题组成员们来到天台酒吧小聚,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符仲芳研究员与其博士研究生、中国人民大学唐信峰副教授及其课题组成员、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工作系唐谭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黄晶菁博士也一同参与,大家举杯畅谈,轻松自在的交流中,思想不断碰撞。临走前,我们前往兰州水墨丹霞,用脚步丈量着西北大地的辽阔,眺望着群山的苍茫,也仿佛在天地之间重新体悟“人与自然”“生与死”的深层意义。




本次会议不仅是一次高质量的学术交流之旅,也是一场跨越时空与文化的心理探索之旅。未来,实验室将持续关注丧亲与哀伤的前沿议题,深化理论与实务融合,我们希望以研究推动实务,以科技促进疗愈,为构建更加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贡献力量。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