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唐苏勤博士参加深圳大学心理学院教师学术沙龙分享最新研究进展

已更新:2023年6月29日

实验室负责人唐苏勤博士于2023年5月26日参加深圳大学心理学院教师学术沙龙活动第十六期并分享实验室最新研究进展。

在讲座中,唐苏勤老师首先向大家呈现丧亲后的不同反应、公众和专业人士对哀伤的看法以及以往研究回答了“哀伤是否能被称为精神障碍?”的问题,并由此引出延长哀伤障碍(prolonged grief disorder, PGD)的概念,强调了什么样的哀伤才会被认为是一种异常的哀伤状态。随后,唐老师就ICD-11及DSM-5-TR中针对PGD的诊断标准进行了论述,讨论了两者在病程标准上的区别,同时向大家呈现了在过去数次针对中国不同人群的研究中PGD的实际发生率,特别是在新冠疫情背景下PGD发生率的显著上升。


ree


针对PGD的风险因素,唐老师基于整合风险因素框架(Integrative risk factor framework)并结合老师过去的实证研究,阐述了应激源(逝者年龄、逝者角色、关系质量等)、个体内(宗教信仰、抗逆力等)、个体间(求助、丧葬仪式等)及评估和应对方式(注意回避、反刍、双过程应对等)四个方面的可能风险因素。同时针对这些风险因素对PGD、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焦虑及抑郁的具体影响展开了论述,并强调了在当前研究中双过程模型(Dual Process Model)的重要意义。

最后,唐老师介绍了近期的研究进展,其团队开发了一个基于双过程模型开发的微信小程序,并针对存在延长哀伤反应的成年人实施了为期6周的网络化干预(Internet-based intervention)。干预小程序包含6个模块共12次练习,循序使用了包括表达性写作、意义建构、行为激活等多种技术。结果发现,被试在干预后的主要结果变量PGD、PTSD、焦虑及抑郁水平有了显著下降,创伤后成长水平有了显著上升。其他过程变量如反事实思维、双过程应对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改善。从使用体验问卷及使用体验访谈的混合结果初步反应了网络化干预能够被中国延长哀伤个体所接受,并可能是一个能够弥补当前国内哀伤领域专业人士稀缺但需求庞大的有效工具。



ree

 
 
 

留言


bottom of page